歌唱家陳容和卓如燕以及鋼琴家鮑以靈,認識超過三十年。生活上他們各有所忙,音樂上他們卻是分不開的好知交。
合作過無數次,卓如燕是陳容默契滿分的好搭檔;走過全世界,鮑以靈是陳容一生中最好的伴奏。鮑以靈也說,她的音樂,是跟著兩位歌唱家一起成長的。
至於曾經在病榻上歷劫歸來的卓如燕,她說:
“在醫院休養的那段時間,我在想,如果這個時候我死了,最值得懷念的朋友是誰?當然我是從音樂的角度去想,因為我的生活跟音樂脫離不了關係。那時候我就想,有兩個人我是沒辦法忘記的,一個是陳容、一個是以靈。”
三人相識得早。
卓如燕初識陳容,陳容約莫十六七歲年紀,卓如燕已是小有名氣的年輕歌唱家,但兩人年紀相去不遠。
陳容一臉疑惑的搜索往昔,“有這麼小咩?”,卓如燕點頭,“認識超過30年了”。
陳容笑,“我剛認識如燕的時候,她已經很厲害了。我還不太會唱歌,還不能正式的站在台上,但她已經是佼佼者了,我很羨慕她的聲音。”
卓如燕歌唱才華啟蒙得早,光芒耀照,同校的飽以靈忍不住想,“怎麼有人可以唱得這麼好?”
旁邊的陳容聽了忍不住咯咯笑起來,和鮑以靈你來我往的數著卓如燕早慧的天賦,“那時候已經很厲害了”、“小學已經在唱百齡鳥了”、“聽到她唱歌真的是傻掉”。
卓如燕坐在兩人中間,笑得大眼睛彎成弦月般細長一條縫,三人廣東話夾著華語輪番上陣,熟絡的不得了,這樣的友誼,真是普洱茶般甘澀香厚的味道。
鮑以靈和兩位歌唱家開始並不熟絡,待陳容和如燕開始正式走上音樂道路,需要正式的伴奏,三人才有更深入的交流。
陳容初識鮑以靈,印象深刻,“那時候她很瘦,很漂亮”,三人一聽又是一陣大笑。
飽以靈自嘲:“當時很年輕嘛。那時候膽子很大,什麼都敢彈”,卓如燕一聽,也感慨:“是啊,什麼都敢唱。”
盈滿淚光的相知
三人回憶起音樂路上的相識相知,都是淚水的回憶,但非哭哭啼啼的苦情劇,而是感動得血液發燙的熱淚盈眶。
鮑以靈第一次聽陳容唱歌,寒毛直豎。那是陳容從義大利回來後,在她家的一場隨性練習。
“他唱普契尼的歌劇,我負責彈,他唱到八度high C的時候,我的眼淚就飆出來。”
卓如燕聽到飆字形容,一陣大笑,飽以靈完全沉浸在那個美麗的撼動中。
“我的眼淚真的忍不住流出來,真的太美了!太自由了!很有力但沒有壓迫感又優美,心靈好像解放了。”
那是一輩子都難忘的天籟之音,“這個歌聲是我一生最不能忘記的,第一次見他就是這麼好這麼震撼的經歷。”
歷經生活的千錘百鍊後,卓如燕的歌聲,也曾讓陳容流淚。
“如燕她也很苦,經過很多磨練。藝術需要愛情來滋潤,需要經過很多磨練,你才能達到某種境界,將經歷融入歌裡頭,一聽,就會感動得流淚。”
所以某次卓如燕在教堂唱歌,陳容難忘:“我一聽就流淚了。”
卓如燕在旁淡淡笑著打岔:“醬多淚?”
陳容仍舊記得,“我一聽,哎喲,很感動”,一副此曲只應天上有的表情。
“為什麼呢?因為我知道她的努力,她一唱,就進入我的心裡了。我從來沒有聽別人唱歌會流淚,聽她唱我就流淚了,一種言語無法形容的感動。”
音樂路上的患難知交
陳容和卓如燕的名字總是連著出現,開始是合唱團的領唱工作,後來就成了樂壇的金童玉女。
“選女高音就選她,選男高音就選我”,卓如燕哈哈大笑起來,陳容又補上一句,“大家想到卓如燕就想到我,想到我就想到她”。
卓如燕畢業後負笈台灣,陳容留在馬來西亞唸音樂,後來她家中有事,被迫中斷學習,陳容倒是去了義大利深造。
她盈盈笑著,“本來是他的師姐,後來變成師妹。所以走在前面的不一定永遠走在前面。”
兩人在音樂路上是默契滿分的知交,也是音樂生活的患難深交。
“我去台灣的時候很苦,沒錢,他爸爸資助我。我在德國的時候,他爸爸也把錢寄給我。我怎麼能夠忘記這個人呢,雖然不是他,是他爸爸,哈哈。”
陳容從義大利回來後,不吝分享個人經驗,讓卓如燕決心再到國外闖一次。
“有時候好老師是可遇不可求的,陳容幫我介紹一位非常好的老師,我才開始知道,原來唱歌是這麼一回事。”
勇闖陌生異地,憑藉的就是對知交的信任和滿懷的理想。
“他在德國,跟我說:如燕你來,我等你。我就一個人坐上火車到東德去,怕得要死。中途要換車,我根本聽不懂德語,完全不知道,幸好我坐的那班車最後去了目的地,哈哈哈。”
陳容帶她去看歌劇院,“你來,我讓你在歌劇院裡面演唱,我真的站在歌劇院裡面唱歌了,哈哈,不過是沒有人的歌劇院啦。”
說到這裡,三人又是一陣大笑,眼眶中竟隱然有淚。
愛和生活的堅持
藝術之路從來不易行,堅持以外,還是堅持。陳容回首年輕時的堅持,滿懷慨歎。
“二十幾歲兩手空空的到國外去,要嘛會很成功,要嘛一塌糊塗。我們很幸運的是,我們去了不會一塌糊塗的回來,而且還一直在音樂路上。”
“兩手空空去留學,錢從哪裡來,怎麼活了六七年還活得下去?我沒有一個很有錢的爸爸,完全是自己賺錢打工堅持下去。”
空有技藝沒有好的生活體悟,藝術也只是徒具表象,就是因為苦過,他們的歌聲才讓聽的人耳膜震動不已,血液沸騰不已。
“有些人很有錢,但他可能沒勇氣過我們這種生活。藝術需要生活來磨練,有了這些經歷,歌聲更能抒發生命的感情。”
說得興起,陳容還巧用比喻,聽知名歌手唱歌也未必會感動,因為頻道不對,怎麼也接收不到傳達感動的音頻。
卓如燕點頭附和,“藝術最重要的是愛和生活,藝術就好比愛在生活的一種方式,沒有一些經歷,藝術就很刻板。當學生問,為什麼我不能唱得跟陳容一樣?我會說,你先去經歷他經歷過的。當然,還要有熱情,沒有熱情,東西是死板的。”
兩人當然也想過放棄,卓如燕也曾經離開過,最後還是歸隊了。或如陳容所言,“人家40歲就拿一百萬,我們40歲還沒一萬塊,銀行都沒有錢,但是生命是用錢買不到的。”所以堅持至今。
歲月洗鍊的好音樂
三個好朋友,相識三十幾年,各有生活各有忙碌,合作從未間斷,卻未曾辦過專屬三人的音樂會。
鮑以靈開始急了,“想做這個音樂會想了很久,這一兩年已經開始感覺到迫切,怎麼還不做呢?還等什麼呢?終於找到一個大家都可以的時候,一提出來,大家就說,好啊,這就是時機了。”
歷經歲月洗鍊,台上台下歌聲百轉千迴,三人直言,再也無法從其他人身上找到那種“意會足矣、無須言傳”的默契,“在台上,只要一唱出來,我們都知道彼此要什麼。”
三人眼中都是彼此的好,鮑以靈是陳容口中“一生中最好的伴奏”。
“我當然也遇過很好的伴奏,但是他們的伴奏是比較機械化的,很精準但沒有內心的抒發。”
“走過全世界,要找一個這樣的伴奏真的很難。以靈彈琴不是只是彈而已,而是把感情都彈出來了,讓我們可以輕易的進入狀態。她會用耳朵去聽,呼應我的歌聲,那真的不容易。”
卓如燕則是鮑以靈眼中完美主義的歌者。
“她自我要求非常高,很執著,如果一個音唱不好,不會放在舞台上演出。有時候只是一個小地方,整首我都覺得很美,她說不行,就一直練。下一次回來練習,她又不同了。我們一起成長,練習中我跟她一起經歷她的成長。”
生活中三人各有所忙,但音樂路上,目光始終不曾離開過好友。
是以鮑以靈說,“我們是一起成長的,他們兩個都影響了我的音樂。”
她的音樂路走得順利,“我這一生如果沒有認識這兩個朋友,我相信之後的幾十年,是重新寫過的、是完全不一樣的。我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他們的成長,漸漸的就了解了一些事。這兩位歌者讓我上了很重要的一門音樂課,有些音樂原則上常常提到的道理,我從他們身上體驗到了。”
知音難覓,鮑以靈一下就有了兩個,她覺得此生無憾。
“我老師曾說過,如果一生中可以遇見一個跟你心靈相通的學生,已經非常幸運了,很多人一輩子都遇不上一個。所以我說這是很難得很難得的事,我很珍惜這份友誼,不管這場音樂會如何,我這一生已經無憾了。”
說到這裡,竟有些哽咽,三人笑了,笑說自己太感性,復又自嘲年紀大了,體力不如前,陳容接著說“其實我們這個階段算是相當成熟的階段,當然身體狀態不如......”卓如燕互爾打岔補上一句,“不如往昔”,三人都大笑起來,三人強調,體力雖大不如前,但音樂會賣的是歲月沉澱後的好料沉底。
歷練和歲月鑿痕的美,是無論如何也學不來的,一如陳容所言,“雖然我們不如以前那般精力旺盛,但經驗的累積遠超過從前。這是遠超過三十年的聲音,感情也流露了三十年的經歷。就算現在唱的是同一首歌,也是不一樣的,比以前更美更感動人心。”
這場盼了十幾年的音樂會,三人期許動人的默契,能夠讓音樂溫亮的暖度高燒不退。
陳容看得透徹,“要辦多少場音樂會都不難,難能可貴的是我們能不能保持那份火花,那種燃燒的能量?”
旁邊的卓如燕點頭附和,她之前經歷一場大病,對待自己對待人生,學會了柔軟的轉折,這三個在生命各自操練過不同難題的音樂人,重新回到彼此身邊,“期待我們三個在音樂會上摩擦的光亮,持續發生著”,用音樂洗鍊的歲月溫度,期許讓聽眾的耳膜鼓動著飽滿的感動,久久不散。
JianXia.mp3
Tuesday, August 31, 2010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4 comments:
你没有说文章是引述自哪里。
對的,我沒有。
万一有记者看到这篇文章后,在报道上写道“根据super saiyan 3所撰的文章”云云,那你就尴尬了。你还是快点引述文章的出处吧。
謝謝你的好意,還是不必了。
這是我寫關於他們的新聞時,偶然看到的,頗為感人。
Post a Comment